日前,在江苏省无锡市梅梁湖羊岐村一带沿岸水域,驶来了2艘施工船,船上的工作人员不时将测量仪伸入湖底,进行测量计算并记录数据这是正在开展的太湖清淤固淤湿地带试点工程施工现场。
去年12月,远程星瀚H在中国汽研全程见证下顺利完成总计1341公里的东北极寒长续航挑战,全程仅使用一箱醇,验证了寒区新能源技术最优解,展现出其在多元复杂用车场景下的极强适应性。甲醇是全球公认的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安全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常温常压下为液态,运输及使用安全便捷,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此次执行远程观星号卫星运输任务的远程星瀚H使用的燃料就是零碳甲醇。商用车作为甲醇应用的最佳载体,相比传统柴油,甲醇能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且因价格低廉,使用成本更低。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依托吉利在甲醇领域近20年的积累,打造了极具特色的醇氢电动路线。据了解,火箭发射最常用的液体燃料是液氧氧化剂和液氢燃料。得益于甲醇燃料本身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比传统燃料更强的优势,在低温环境下,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重卡的动力性能和长续航特性不会受到影响,真正满足了重卡的全场景使用需求。
今后,远程将持续以领先的技术、高性价比的产品和全面的生态运力解决方案赋能用户,持续聚焦醇氢运力生态构建,携手上下游产业链,加速远程醇氢重卡推广应用,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零碳甲醇作为主火炬燃料,充分展现了对甲醇燃料优势的认可。各项绿色生态类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成为雄安新区显著标识,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树立全国样板。
科学确定各类住房建设规模、布局结构和供给时序,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实现街道全部林荫化。支持雄安新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服务站点、综合能源站点、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合理布局氢能供应设施,推进重载及长途交通运输等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组织实施既有建筑能效诊断,全面推进建筑绿色改造。
开展绿色能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五、构建低碳智能交通网络,树立绿色交通城市典范(九)健全绿色交通网络设施。
加强新建建筑节能降碳设计,采用高效节能低碳设备,优化建筑保温隔热方式,广泛集成自然通风采光、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支持雄安新区在先进能源技术应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优化峰谷分时电价,参与国家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绿色电力消纳。有序开展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推广应用。推进新能源微电网建设,加快光储直柔新型建筑发展。
支持雄安新区承接从北京疏解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等。推广水、电、热、气四表合一,加快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六、提升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水平,树立绿色建筑城市典范(十一)全面推进建筑绿色低碳发展
当日,欧盟同时还提出了下一阶段能源转型路线图。欧盟已承诺在2050年前达成碳中和,并为2030年制定了首个中期目标,即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相较1990年水准削减55%。
此外,欧盟提出2040年气候目标还面临着很高的政治风险。在技术方面,欧盟2040年气候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模块化的小型核反应堆也被寄予厚望,而这些技术的前景目前尚是未知数,特别是碳捕获和储存的成本仍居高不下。
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风能)以及核能将占欧盟电力消耗的90%以上,用于能源目的的化石燃料消耗量下降80%。首先在资金方面,根据欧盟测算,为实现上述目标,20312050年期间,欧盟27个国家每年在能源领域需要新增投资6600亿欧元,如果将交通领域涵盖在内,则需要每年8700亿欧元。欧盟民众对绿色转型的态度正在悄然转变,欧洲今年的大选将对欧盟绿色协议具有决定性意义。将于今年6月投票产生的下一届欧盟委员会面临一项艰巨任务,即向成员国和新一届欧洲议会提交正式的2024年气候目标立法提案。面对欧盟内部针对绿色法规的抵制,欧盟委员会希望实现公平过渡并保证行业的竞争力。这一资金的来源目前还无法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将依赖私人资本。
距离欧洲大选还有4个月,欧盟希望继续保持生态转型的领导者地位,但该提案可能会面临工业界和农业部门的担忧和反对。但欧盟要实现上述目标面临多方面困难。
欧盟委员会于2月6日提出新的中期气候目标,计划到204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90%,与其承诺的20202030年削减速度大致相同。近期农民对《欧洲绿色协议》的抗议给欧盟绿色政策带来强力冲击,工业界也呼吁放慢立法步伐。
欧盟正在计划一项庞大的工业绿色协议,提出将着重发展可再生能源、氢能与核能,以获得充足且负担得起的无碳能源。预计2030年代下半叶,发电行业将基本实现脱碳,并将电力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份额从目前的25%增加到2040年的50%左右。
气候辩论已成为一触即发的政治议题,欧盟气候政策正变得复杂化、情绪化和风险化。根据法国《费加罗报》2月6日的一项调查问卷,在回答欧盟到2050年保持碳中和目标是否正确的问题中,近六成民众选择反对。2040年目标被视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步骤据介绍,为解决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在委托阶段收取费用,造成办案经费压力较大的问题,司法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9年建立了不预先收费鉴定制度,引导鉴定机构先提供鉴定服务,后收取鉴定费用,有效缓解检察机关经费压力。
据悉,自2015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纳入统一登记管理范围以来,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已办理案件10万余件,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执法司法活动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撑。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的持续增长,检察机关鉴定需求不断增加。
记者日前从司法部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达287家,鉴定人5098名,其中不预先收费的机构达141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巩固和深化不预先收费鉴定制度成果,适应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新情况、新要求,2023年,司法部对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开展评估、调整、补充,确定了141家不预先收费的机构。
这些机构大多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发起设立,执业范围涵盖全部鉴定分领域,分布于全国29个省(区、市),更好地为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提供鉴定服务2月7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全面分析2023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气候对各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影响。
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降水量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分别为历史第二多和第四多,而全国平均降水日数为历史第二少。在气温方面,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71℃,较常年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2023年,我国汛期暴雨致灾性强,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发生旱涝急转;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西南地区出现冬春连旱;台风生成及登陆个数偏少,台风杜苏芮影响重大;中东部高温天气过程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华北和黄淮出现自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冷空气过程偏多,年初、秋末和12月寒潮频繁;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但局地致灾重;北方沙尘天气多,出现早,影响偏重。在六大区域中,华北、东北和西北降水量偏多,长江中下游、西南和华南降水量偏少;在七大江河流域中,除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降水量偏少外,其他流域降水量均偏多。
《公报》指出,2023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涝旱灾害突出。在降水方面,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15.0毫米,比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
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4.4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在降水方面,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15.0毫米,比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
2月7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全面分析2023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气候对各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影响。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4.4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